少林寺第一武僧是谁,历史上的少林第一武僧探究分享

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南北朝时期的崇佛之风遍及各地,形成了相当稳固的以经营土地为中心的寺院经济,这为寺院僧人开展习武活动奠定了基础。


1、邺下僧人习武风气


南北朝时期,佛教势力狂热发展,在历史上达到巅峰状态。由于统治阶级向寺院投入巨额的财物,加之寺僧们拥有大量的土地进行自我垦植,寺院经济生活得以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佛教宗派,同时也促进了寺院僧人习武活动的开展。凡遁入寺院为僧者,可不充军、不交租、逃避劳役,故天下愈乱,而出家者愈众。很多人纷纷出家为僧,其中也包括有许多身怀武技的修行者。



寺院僧人习武,并不符合佛教本身所规定的宗旨教义。佛教追求成佛作祖,自度度人,而寺院武功是以健身自卫、护寺护法为根本目的,僧人习武正是出于这一目的,才得以在佛教寺院中拥有合理的生存空间。

北魏到北齐时期,邺下(今河北临漳一带)寺院是目前我国历史上最早可考的出现有大量武僧进行习武活动的佛教寺院。稠禅师就是邺下寺院一位“拳捷骁武”的著名武僧,也是嵩山少林寺建寺后的第一个武僧。


2、稠禅师其人


稠禅师(470-560),又称僧稠,俗姓孙,邺人,郡望昌黎。

稠禅师自幼习武,武功精绝,禅学出众,后来成为一位“禅武”双修的大德高僧,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早期被称为“国师”的著名人物之一。

张鹫《朝野金载》卷二载:

“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趋为戏。”



这是指北齐时期的著名高僧稠禅师在他幼年就落发为沙弥,而并非是说稠禅师在“北齐”时才入寺开始习武。稠禅师“筋骨强劲”,言其能:

“横踏壁行,自西向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林虑山,在今河南安阳西部山区林州境内)。

张鹫的《朝野金载》为唐人笔记史料,对稠禅师武功的记述虽有玄秘之处,但绝不会毫无根据地凭空而写,它反映了后人对稠禅师武功的崇拜和信奉。稠禅师幼时的生活是在邺城度过的。位于邺下之地的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25公里处的小南海石窟,是北齐时稠禅师的门徒邺下灵山寺的方法师等为其所建,故又称“北齐石窟”。

北齐石窟的中窟内北壁至今还保留镌刻有“稠禅师线雕像”,并在稠禅师像傍刻有“比丘僧稠供养”的题字,石窟题记称其是“刊此岩窟,仿像真容”而刻。

在石窟的前壁为纪念稠禅师还题刻有《方法师镂石班经记》,这是石刻题记中对稠禅师最早的记载,而此石刻题记是与稠禅师同时期人所记,所以它有较高的可信度。



据清代著名学者和方志专家武虚谷《安阳县金石录》卷二载:

北齐“方法师镂石班经记,存八分书乾明元年在善应村洹水北崖上……北齐凿窟造像之始起天保元年,考后唐重修古定晋禅院千佛邑碑引《集异记》云:魏时有大业僧,凭户岩边有大稠树,木坚枝密,其僧将法衣往树欲挂其间,忽尔开而集之,俨然掩合神力……即此碑称中国师大德者也,稠禅师生地即近于此”。

由此可知,碑中所记稠禅师的“生地”(即出生成长之地),应是近于这一带的邺下之地。按他生卒年推算,至迟应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之前,为他幼年开始在邺下寺院习武练功的生活时期。



稠禅师发愤习武,志向远大,成为“时辈甚众”的邺下武僧中“角力腾趠”“筋骨强劲”和“拳捷骁武”的武功高强之人。


3、少林寺最早武僧


嵩山少林寺最早出现的武僧活动,是源自于邺下寺院“拳捷骁武”的稠禅师。

位于河南省登封境内嵩岳少室山阴五乳峰下的少林寺,最初是一个传播佛教的场所。少林寺是孝文帝元宏因其赏识的印度高僧跋陀(亦称佛陀)“性爱幽栖”而修建的寺庙。

跋陀禅师最晚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479)之前就已来到中国,并受到孝文帝的礼遇。孝文帝为他在北魏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别设禅林,凿石为龛……国家资供”。北魏孝文帝太和时期(477-500),孝文帝曾在洛阳修建有“静院”供跋陀禅修,不久又于洛阳东南的嵩岳“少室山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从此,跋陀主持了少林寺,自然也成为少林寺的首位寺主。

在史料文献中没有跋陀习武或传武的记载,公元512年之前的少林寺内不仅跋陀与武功无关,即便是其他寺众也未见有习武活动的蛛丝马迹。



历史事实表明,嵩山少林寺以武功显名,始于第二任寺主稠禅师。稠禅师幼年在邺下寺院为沙弥,发奋自强,苦练武功,“常角力腾越为戏”《朝野金载》卷二)。

值得注意的是,将这种角力习武活动称为“戏”,显然也具有体育意义上的武术娱乐价值和特色,习武并非仅仅以保护寺院财产为目的。除健身与技击作用外,更多的是强调习武角力的娱乐功能。这种独特的现象在当时其他佛教寺院中并不是普遍情况,因而,以稠禅师为代表的邺下寺院僧众武功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影响力。

稠禅师在僧众中武艺之精,无人可比,禅学之高,堪称第一,集禅武于一身,名重当时。

“稠公禅慧通灵,戒行标异。”(《续高僧传》卷十九)跋陀在辞去少林寺主之后,“拳捷骁武”的稠禅师能在众多僧侣中脱颖而出,被推为少林寺的二祖,显然与他不凡的禅学武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据《续高僧传》记载,稠禅师到少林寺是他33岁以后的事,并非是少年时期。他28岁投钜鹿景明寺受戒,又在定州嘉鱼山“岁居五夏”,后到河北赵州漳洪山游历,在去少林寺的前一年,还曾登临鹊山。他这时才“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续高僧传》卷十六)。稠禅师是高僧跋陀的佛学弟子,并非是从他习武的弟子。

显然,稠禅师“幼落发为沙弥”,习武练功,不会是在他成年去少林寺以后所为。事实上,稠禅师到少林寺以后,跋陀不久就离开了该寺。

自印度佛学高僧跋陀之后,第二代寺主是“拳捷骁武”的邺下武僧稠禅师主持少林寺,从此开创了嵩山少林寺僧人习武的先河。当时少林寺有僧众上百人之多,稠禅师身居寺主之位,主持寺院,倡导禅武并修,既传武又授禅。在他的禅学武功影响下,少林寺僧众修禅习武成为传统。

作为少林寺二祖和少林寺武祖,稠禅师对少林寺僧人尚武之风的开创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少林寺名僧慧远在青年时期就得到稠禅师禅武内功的指教和传授。稠禅师作为禅学高僧和著名武僧,是倡导少林寺禅武结合的第一人。这种独特的“禅武合一”的修行方式,对少林武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稠禅师应该确定为何时少林寺武僧?

虽然史无记载,但有纪年可循。稠禅师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480),卒于北齐乾明元年(560)。由他33岁左右到少林寺为僧算,实际到少林寺的时间应在建寺17年之后的北魏宣武帝延昌(512一515)年间。而少林武术源起的历史时期,应在公元512年之际,即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北齐时,稠禅师早已离开了嵩山少林寺,稠禅师主持少林寺十余年,“道张山世,望重天心”(《续高僧传·僧稠传》),修禅习武,名重朝野内外。

说明少林武术的产生与少林寺的名刹大寺地位、嵩山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北齐天保三年(552),文宣帝高洋下诏为稠禅师在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今河南省安阳市西20公里的水冶镇南)之阳,“为构精舍,名云门寺,请以居之,兼为石窟大寺主,两任纲位,练众将千,供事繁委,充诸山谷”。



稠禅师身兼云门、石窟两大寺院寺主,这在历史上十分少见。稠禅师于北齐乾明元年(560))四月十三日师逝世后,举行了极其盛大隆重的追悼活动、并由著名北齐史家魏收撰写碑记,弟子们还曾分别在中岳嵩山和安阳龙山云门寺建立“僧稠塔”,纪念这位禅武出众的一代高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ysmvp.com/fenxiang/55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209707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