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干什么赚钱,新西兰赚到第一个一百万的干货经验分享
今天分享圈友赚到 #第一个一百万 的案例。
圈友 @小蚁 去新西兰打工旅行,从在包装厂打零工开始,尝试过教中文、甚至教英语,最后跌跌撞撞、坚守正道,还是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 100 万。
生财有术公众号推送过很多篇第一桶金的故事,也推送过不同领域赚到钱的案例,希望大家能通过不同维度的分享,让自己对赚钱、创业有更好的心态和理解哇~
生财有术公众号的读者你好,我是 @小蚁 。
我整理了在新西兰时,从包装厂打工到赚到人生第一个 100 万的经历,尽量把有价值、有趣的内容给大家:
我大二的时候休学,和女朋友(现在的老婆)去了新西兰打工旅行。
因为没有积蓄,我们一开始在包装厂打工。
业余时间尝试各种途径赚钱:教老外中文,教老华人英语,这些想法都试了去打广告。
咳咳,没教成老外中文,但我去了教阿姨英文了,教了两次,赚了 60 纽币,临走时把自己的电子词典卖了给她,卖了 200 纽币。(干销售的料...)
包装厂大概做了 3~4 周,存了 1500 纽币(折合 7500 人民币),周末马上买了我人生第一辆车--1993 年马自达(砍完价后 1200,属于捡漏)。
买回来第一天我知道它的任务就是转手赚钱。
买入下午就洗车,拍照,在各种网站上登广告,接下来每天多次顶帖。
不到一周,有人问了,是另一个城市的华人,开车 4 个小时,但如果顺利卖出,能赚 1000 纽币(5000 元)
去试试吧,万一卖成了呢。
那天发着高烧开了 4 个小时过去,到了再洗了一次车,车里喷了香水,小心翼翼的,第一次给人看车,结果顺利卖出!那心里激动的。
一天赚的钱顶我在包装厂两周!辞职!
我决定就这么干下去,因为一开始手上就 2000 多,还要租房,所以每次只能买卖一台。
但我们用这种方式,环岛旅行了整个新西兰,没有打工,偶尔卖一辆就够我们玩很久了。
来回卖了几辆车,这就是我赚的第一个 1 万,并不难,想到什么就去试,干就完了。
#模仿到创新
定居新西兰以后,我还是卖二手车,主要针对 Working holiday 的华人,每台车只赚几百纽币。
后来有一客人买了 2000 纽币的车,1992 年的老车,开了一年后车出问题,没联系我,直接在豆瓣论坛喷,别人回帖了之后,他觉得过瘾、热闹,天天顶帖。
这位官人啊...九几年的车,一万人民币,开了一年多有问题,您预期能不能不要这么高....
虽然帖子底下很多客户帮我说话,说他们满意的经历,但没用,越回帖,他帖子就一直在论坛第一页(帖子标题:“千万别在 XX 那里买车!!”)。
这么一搞,一个多月没生意,非常着急,想找别的出路。
#新的方向
比起华人市场,欧洲的背包客市场更大,每年来的旅客人数是华人的几十倍,而且年轻,平均年龄 18-25,很容易做销售工作。
欧洲很多穷游的背包客,选择睡在车里,因为这边酒店一晚一百多,最便宜的床铺也要 30 纽币(150 元一晚),一个月睡车里能省不少钱。
我观察他们论坛里买卖的都是什么车,走的时候车有什么装备,就大概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抱着试试的态度,我收了一台这样的休旅车,约 1500 纽币,后面放一块海绵床垫,扔一些锅碗瓢盆,煤气炉,就登上去了。
不到 3 天就卖掉了!赚了 1000 纽币,赚的钱比华人的车还多,太爽了。
马上收了 2 台,同样打法,也是 1 周内就出了。
接下来就是 4 台、6 台的同时收和卖。
#模仿+创新
新手进场时先去模仿那些成功的在做什么,我们至少做到他们的水平再考虑创新、发明。
不要一进场就想着独一无二,想着创新。
很多经验和错误的想法,前人已经花时间和钱帮你试了,踩过坑了,奏效的方法大多就是存活在市场上的方法。
重要事情再说一遍:进场先模仿。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我一直想打造一批豪华一点的床和内饰。
自己买了电锯,螺丝和木板,找了个朋友晚上在车房里加班改装,弄了差不多一个月,成品是一坨一坨,歪歪扭扭的。
一个朋友路过看到我木板床的新设计,他说:一个人老实睡还行,要是两口子住在这,哪天床塌了,屁股扎钉上,那体验老刺激了。
我看着自己打的床,想象那画面...好吧,全扔了!
后来请来了一个匠人。
老叔叔来了研究半天,第二天来就把车打好了,这种车型,销售速度快,利润是我之前做的两三倍。
同样的打法,我们试着设计出不同的模型,拍照放网上卖,好的保留,改进技术,成批生产销售,不受欢迎的款式就马上停了。
我们这样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创新速度快,试错成本低。
我有个朋友也想进场,他打算仿造澳洲租车公司的模型,让中国工厂铸模,定制一批房车内饰,成品出来以后,上色,海运过来。一个模型就成本 10 万以上,整个过程 2~3 个月。
而我打一辆新的模型车,成本就几块木板,2 天出成品。
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提出过这样的比喻:先发射子弹(低成本尝试),校准了之后再发射炮弹。
每次创新,我都尽量小成本尝试。
#用生命在创业--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每年旅行旺季最忙的时候,我每天平均睡不到 6 小时,一周 6 天坐飞机去外地取车,平均每天开长途 7 小时。
有员工取车过程中,疲劳驾驶,睡着了冲下了山,还好下面是田地。也有人雨路打滑撞到山上。
还好这几次都是车毁了,人没事,这真的算万幸了。
后来限定每人每周开长途的次数,宁愿少赚钱,人别出事了。
#公关危机&解决
又是有一个客户买了车,三个多月后车坏了,没和我们联系(以为我们不管保修),直接在社交平台上写了一篇长文讲"被骗"经历,还配图,我们刚反应过来,已经有一群不怕事大,看热闹的同行纷纷把这帖子顶起来,转载...
因为这一事故 ,那段时间销售业绩深受影响。
#处理眼下问题&口碑经营
我马上找到他的联系方式,亲自打过去沟通:安排他到就近修车厂维修,我们付钱,整个过程会保持联系。
我打电话时,表达我很理解他现在的处境,给出了几个解决办法,态度很诚恳,最后让他理解我们的处境:我让他把帖子先删了,不然我们做不了生意,但我保证这个问题肯定妥善解决。
如果你真诚对人,真心想解决问题,客户是知道的。
很多客户问题都要诚恳的沟通,当下解决,拖是拖不掉的。
其实像这样的事故我们出现了几次,每次我们力求以最少伤害的方式处理,只要钱能解决,千万别抠门。
和同行相比,我们的售后应该全新西兰第一,其他大部分公司卖完车能不管就不管。但我们是希望客户体验好,给我们品牌也带来利益。
以诚待人,将心比心,就是最好的客服。
把自己放到对方的处境上:你是买家,你希望卖家会怎么处理。将心比心,解决起来就很轻松了。
大家都满意。
这句话说起来很空,但我们实际就这么处理问题的。车出了问题,管。想退钱,退。
眼下是吃亏了,同行没有这么干的。事多,很烦。但这样换来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第二年开始,就有人“慕名而来”,有旅客回国,别人问他哪里买车,他就推荐我们。
这种推荐来的客人成交率极高,因为有信任基础。
第三年开始我们时不时接到很爽快的单:有很多次都是旅客刚下了飞机,提着大包小包 uber 过来选车--这种客人是肯定要提一辆车走的。
有次合伙人看到又有人大包小包过来,他说:这种客人,就不用你出马销售了,放只狗都能把车卖出去。
#效果最好的一个广告
背包客来新西兰买车最大的问题不是车的外观,内饰,而是信任问题,二手车商的声誉普遍都比较低,怎么选一家信得过的。
因此,别的公司拍的宣传视频大多都是无人机拍新西兰的美景,然后介绍自己公司多牛,车设计得多好。
我们是这样做的:有几次在背包客提车以后,那些好说话的客人,我让他们能不能帮忙说几句(有时事前请他们吃顿 pizza),然后我就拿着手机拍。
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有的说英语、德语、法语,说他们多么满意这次过程。
后来发现,这个视频效果很好,来之前看过这个视频的人基本放下了戒心。
后来在很多文案、广告,我们针对客户的痛点写,让客户感觉到我们理解他们的处境,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面对变化的市场,时刻想着创新和发展
解决公关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公司 80% 生意都来源于社交平台和旅游论坛,一旦论坛出事,被同行搞,生意立刻受牵连,所以要尽快增加客源途径,减少对单一平台的依赖:
我们加大了对网站的 SEO 投入
在各背包客网站打广告
招募背包客,提供佣金让他们在自己的群组、论坛推荐我们公司,成功了给佣金(从内部突破)。
和海外旅行中介公司合作,在背包客办理签证的同时,推荐我们的服务,提供一条龙服务。
也正是后面这一些新的行动,让我们公司业绩上了一个台阶。
#变化的市场
市场是讯息万变的,3 年前扔个床垫还能赚 1000 纽币的打法很多人已经知道,19 年的时候,这种车型已经一片红海,有的印度人 500,300 纽币也赚。
约在肯德基门口交易,没保修,卖完就不管了。
两年前一个周能卖出 6 台的设计,现在一个多月才卖能卖掉 1 台。
就像 2017 年以前,在新西兰针对中国旅客的租车公司赚的盆满钵满。
但因为这行业几乎没门槛(有钱就行),后来大家都涌进来做,2018,19 年,突然多了 50~100 多家华人租车公司,进场就铺上最新的车,供大于求,最后只能打价格战,结果倒下去一大片。
搞到最后剩的那几家是靠仔细找刮痕来坑钱的。
如果公司没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不求创新进取,即使今年能赚很多钱,但同样的经营模式放到 2、3 年后,可能就不能带来多少收入了。
在今年 2 月份,一波旺季销售结束了之后,我们开始发展租车的业务,把车内设计准备好了,也和欧洲几家大的旅行中介谈了合作。
为了扩充场地,花了 50 万把一个合伙人农场的泥地全铺成砂石地,用于屯车。
在南岛基督城看好了一个场地,可以南北岛租车还车。
摩拳擦掌,结果,新冠来了....
感恩它是在旺季结束了之后来,至少这个夏天把手上的车都卖完了。
但未来一两年,疫苗没出来之前,旅游业需要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
我打算把公司交给合伙人打理,先回国闯闯。
可能有朋友看完这段经历感觉在哪看到过,或许你读过老华的创业故事(米课的创始人)。他也是在新西兰卖二手车,只不过他卖给本地人,我卖给背包客。
以上就是我 #第一个一百万 的经历,希望大家看完有收获。
如果你对生财有术感兴趣
可以扫我的二维码,与20万圈友一起生财有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ysmvp.com/zhihu/405.html